中藥余甘子,又名喉甘子、油甘子、油柑子、庵羅果、牛甘果等。本品系藏族習(xí)用藥材。為油柑屬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實(shí)。冬季至次春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干燥。本品呈球形或扁球形,直徑1.2~2cm。表面棕褐色至墨綠色,有淺黃色顆粒狀突起,具皺紋及不明顯的6棱,果梗約1mm。外果皮厚1~4mm,質(zhì)硬而脆。內(nèi)果皮黃白色,硬核樣,表面略具6棱,背縫線的偏上部有數(shù)條筋脈紋,干后可裂成6瓣。種子6,近三棱形,棕色。氣微,味酸澀,回甜。余甘子的功效
【性味】 果:甘、微澀、涼。
【歸經(jīng)】 脾;胃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 果:感冒發(fā)熱,咽喉痛,咳嗽,口干煩渴,牙痛,維生素丙缺乏癥。
1.《唐本草》:主風(fēng)虛熱氣。
2.《本草拾遺》:主補(bǔ)益,強(qiáng)氣力。取子壓取汁和油涂頭生發(fā),去風(fēng)癢,初涂發(fā)脫,后生如漆。
3.《海藥本草》:主上氣咳嗽。
4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清涼解毒,治喉痹。
5. 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潤肺化痰,生津止渴。
余甘子植物的根、莖皮、葉,在各產(chǎn)地民間亦作各種藥用。現(xiàn)據(jù)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、《云南中草藥》等記載,綜合歸納如下:
余甘子根:性平,味淡。能收斂,消炎,降壓。用于胃痛,腸炎,黃疸型肝炎,淋巴結(jié)核,高血壓等癥。
余甘子樹皮:性寒,味甘,酸。能收斂,止血。用于腸炎痢疾,外傷血,口瘡,腫癤,痔瘡等癥。
余甘子葉:性平,味辛。能祛濕,利尿。用于水腫,皮炎,濕疹,瘡瘍等癥。
【用法用量】 果:10~30個(gè),根:0.5~1兩,葉3~6錢;外用適量,煎水洗患處。
余甘子的作用:
1.治感冒發(fā)熱,咳嗽,咽喉痛,曰干煩渴,維生素C缺乏癥:鮮余甘子果十至三十個(gè)。水煎服,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2.治白喉:滇橄欖一斤,玄參、甘卓各一兩。冷開水泡至起霜花,取霜用棉紙鋪開曬干后,加馬尾龍膽粉二錢,冰片五分,炒白果仁粉五錢,吹喉用。
3.治哮喘:滇橄欖二十一個(gè),先煮豬心肺,夫浮沫再加橄欖煮熟連湯吃。
4.治河豚魚中毒:滇橄欖生吃吞汁,并可治魚骨梗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