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秀才不出門,能知天下事”,互聯(lián)網的誕生讓這句老話成為現(xiàn)實。打開手機、電腦,通過互聯(lián)網就能知曉天下大事。可互聯(lián)網究竟是什么,它是如何構建的?絕大多數(shù)網民對此知之甚少。
如今我們上的這個互聯(lián)網,英文名為 Internet,直譯過來就是國際性網絡,全球各地都可以做到互聯(lián)互通。我們所在的星球,擁有五大洲四大洋,包含二百多個國家與地區(qū),其中不乏斐濟這樣的太平洋島國?;ヂ?lián)網如何做到全球用戶互聯(lián)互通的呢?關鍵在于海底光纜,它是全球各大區(qū)域網絡連接的主動脈。
一條條海底光纜橫跨大洋,可以說是數(shù)字時代最重要的基礎設施,大約 400 多根深埋在海床下的光纜,構成了當今國際互聯(lián)網的主干,承載著世界上 95% 以上的互聯(lián)網信息傳輸。由于鋪設海底光纜涉及深海作業(yè)、光學傳輸?shù)榷囗椉舛丝萍?,有能力建設海底光纜鋪設的國家屈指可數(shù)。
在國內,中國電信擁有一支建制完整、能全面承擔國際海纜建設和維護的團隊。旗下“天翼海工”號海纜鋪設船,鋪設的海底光纜總長度已經超過 100 萬公里,直達全球 30 多個國家。
01
從海底電纜到海底光纜
海底光纜,又叫海底通訊電纜,早期的海底通訊電纜用于電報通訊,在那個有線電報時代,海底通訊電纜成為上世紀初信息傳遞最為快捷的方式。在海底通訊電纜誕生的一百多年時間里,電纜技術持續(xù)進步,現(xiàn)代通訊電纜已經用上光纖技術,因此統(tǒng)稱為海底光纜。
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鋪設于英法之間,在著名的英吉利海峽海底,盎格魯-法國電報公司開設了一條電纜線路。國內第一條海底電纜電報線路有丹麥公司大北電報鋪設,從香港到達上海,于1871 年 6 月 3 日開始收發(fā)電報。
早期的海底電纜一般由導線絞合,每組導線之間相互絕緣,并常圍繞著一根中心扭成,整個外面包有高度絕緣的覆蓋層。通信能力有限,僅能發(fā)送摩爾斯電報密碼,且每天收發(fā)數(shù)量有限。到了上世紀 70 年代,我國用上了同軸海底通訊電纜,小同軸可以容納 24 條通路,中同軸 120 路,大同軸 1920 路。每一路就意味著每一條通話線路, 1920 路意味著允許 1920 對用戶同時打電話。
現(xiàn)代互聯(lián)網社會,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使用打電話、聊微信,區(qū)區(qū) 1920 路線路似乎不值一提,可在上世紀 70 年代,這已經是非常巨大的進步。再往后,就到了通訊光纜時代。電纜的核心在于銅導線、鋁導線,而光纜的核心為光纖。光纜的內部是玻璃纖維,以一定數(shù)量的光纖按照一定方式組成纜心。在實際運用中,光纜比銅線、鋁線電纜具有更大的傳輸容量。